保德县属于哪个市哪个省(山西省保德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)
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。地处吕梁山脉北段西坡,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带,晋陕峡谷北中段。东界大山与岢岚县为邻,西隔黄河与府谷相望,北与河曲县接壤,南与兴县毗连,素有“晋西门户、秦晋要冲”之称。保德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 保德环境优美,文化厚重。近年来,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县城、省级园林城市、省级平安县城等一系列荣誉。

历史沿革
早在新石器时代,保德地域就有了人类活动。
春秋初保德为狁活动区域,后属晋,筑林涛寨。战国为林胡、楼烦所据。赵武灵王破楼烦后,属赵。
秦属太原郡。
西汉属朔方刺史部西河郡,为宣武、武车二县地。王莽时改为讨貉、桓车二县地。东汉末年,因羌胡屡犯边境,朝廷尽迁其民,弃其地。三国至晋仍如前。南北朝时期,初属北魏,为秀容县地。后属北齐、北周。
隋、唐均为岚州地。
五代十国时初属后唐,后属北汉。
宋淳化四年(993年)从岚州分出,置定羌军(同下州)。建城设官,属河东路。军,是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名称,级别同下州“定羌”,含有用军事力量镇压少数民族的意思。景德元年(1004年)改为保德军(保德名始此,取意为“民保于城,城保于德”)。景德四年(1007年)改保德州。
宋室南渡,本境为金之府州属地。

金大定十一年(1171年)置保德县。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复升为州,设倚郭县。属河东北路。
元宪宗七年(1249年)将倚郭县并入保德州。
明初仍为州,直隶于山西省。洪武七年(1374年)改县,属太原府所辖。洪武八年(1375年)为岢岚州地。洪武九年(1376年)复升为州,领河曲县,属太原府。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河曲县分出。
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升直隶州,辖河曲县、兴县,属雁平道。雍正八年(1730年)兴县分出,本州专领河曲县。
1912年(民国元年)改州为县,直属山西省。1914年(民国三年)置道,属雁门道,
1927年(民国十六年)废道,直属山西省。民国二十一年,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,保德属第二行政区管辖。

1940年1月,保德全县解放,成立抗日民主政府,属共产党所领导的晋西北行政公署二专署(岢岚区)领导。
1943年11月,晋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。保德属二专署领导。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动,保德县一直属二专署领导。
1949年年初,保德县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五寨专署领导。
1949年9月,保德县属兴县专署领导。
1952年,保德县划归忻县专署。
1959年1月1日,石塘河以北地区与河曲、偏关合并为河曲县,县政府设在河曲县巡镇,保德设督导组;石塘河以南地区与兴县合并为兴县,县政府设在兴县城关。其时,忻县、雁北两专署合并,河曲县、兴县均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。7月,按原来建置,南、北两地区,又合为保德县,仍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。

1961年,撤销晋北专署,分设忻县、雁北专署,保德复归忻县专员公署(今称忻州)领导,至今不变。
1970年,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,保德县属之。
1983年,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,保德县属之。
2000年,忻州市升地级市,保德县属之。
行政区划
民国初年,地方行政区划,仍同清末。1918年(民国七年)废清制,实行区村编制,设立三个区行政公所。1931年(民国二十年)六月改为区公所。一区公所驻东关,二区公所驻桥头村,三区公所驻林遮峪村。
区以下的行政单位是村,村一级的行政编制、归属及名称变化是很大的。
1918年(民国七年),全县有自然村359个,编村39个,编街4个。
1922年(民国十一年),编村组织更加严密,办公机构为村公所。每一编村管300户,不足300户的村庄,联合设置编村。后来编村改按100户编制,最后又改为500户。编村下设若干闾,每闾管5邻,每邻管5户。
1928年(民国十七年),全县有主村42个,附村325个,504个间,1979个邻。

1934年(民国二十三年),全县有42个主村,313个附村,516阊,1698邻。
1935年(民国二十四年),全县有42个编村。
1939年(民国二十八年),全县有20个大编村,330个自然村。
1940年,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,废除阎锡山政权的编村制,实行行政村制,将行政区也做了调整,全县划为5个区,40个行政村。一区署驻王家滩村,二区署驻贾家峁村(1942年迁到腰庄村),三区署驻桥头村,四区署驻林遮峪村,五区署驻南河沟村。

1942年,全县有5个区,1个市(东关),36个行政村,372个自然村。
1943年,将腰庄区撤销,全县划为4个区,32个行政村,376个自然村。将前牛栏、后牛栏、龙雨嘴、尼采、石堡河、范家塔、磨地塔八个自然村划归五寨县。
1949年,全县划为4个区,32个乡。
1951年,全县为4个区,58个乡。
1952年,全县为5个区,57个乡。
1953年,全县为5个区,57个乡,5个集镇乡。
1954年上半年,全县为5个区,48个乡,5个集镇乡。
1954年下半年,全县为4个区,47个乡,5个集镇乡。
1955年,全县划分为3个区,47个乡,5个集镇乡。
1956年,全县撤销区治后,划为24个乡,5个集镇乡。
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,9月,暖泉乡8个农业社、1049户合为1个人民公社;青草沟、石塘两乡26个农业社10250户合为1个人民公社;林遮峪乡15个农业社674户合为1个人民公社。紧接着县里组织了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,全县正式组建了5个人民公社:贾家峁公社辖22个生产大队,东关公社辖42个生产大队,桥头公社辖64个生产大队,扒楼沟公社辖50个生产大队,林遮峪公社辖40个生产大队。共218个生产大队,615个生产小队。

1959年7月,全县有8个公社:贾家峁、康家滩、杨家湾、桥头、曹虎、扒楼沟、土崖塔、林遮峪。共辖202个管理区,88个生产大队,443个生产小队。
1960年10月,全县共有11个公社:贾家峁、东关、杨家湾、桥头、曹虎、林遮峪、土崖塔、扒楼沟、化树塔、窑圪台、暖泉。共辖210个生产大队,506个生产小队。
1961年1月,建立冯家川公社。8月,建立孙家沟、韩家川、白家沟、尚家塔、腰庄公社。12月,建立西梁公社。全县有18个公社,辖306个生产大队,726个生产小队。

1962年8月,建立深沟、东庄墕公社。全县成为20个公社。
1983年共有20个公社,344个生产大队,622个生产队。
年底辖20个人民公社,329个生产大队,409个自然村,内有27个村庄当今已无人居住,县人民政府设在东关镇。东关公社、暖泉公社、贾家峁公社、腰庄公社、杨家湾公社、桥头公社、窑圪台公社、曹虎公社、孙家沟公社、深沟公社、扒楼沟公社、东庄墕公社、尚家塔公社、白家沟公社、化树、林遮峪公社、韩家川公社、冯家川公社、土崖塔公社、西梁公社。
1984年10月,改社队制为乡(镇)村制,全县辖3个镇,17个乡,335个村民委员会,383个自然村。
1996年总面积997.5平方公里.全县共有3个镇17个乡,343个行政村,人口约14万,其中90%以上为农业人口。
2001年4月,贾家峁乡并入义门镇。化树塔乡并入孙家沟乡。西梁乡并入土崖塔乡。东庄墕、尚家塔、白家沟3个乡并入南河沟乡。

2021年,撤销立孙家沟乡与窑洼乡,合并设立孙家沟镇。
2022年6月,保德县辖5个镇、6个乡:东关镇、义门镇、桥头镇、杨家湾镇、孙家沟镇、腰庄乡、韩家川乡、林遮峪乡、冯家川乡、土崖塔乡、窑洼乡、南河沟乡;另辖1个乡级单位:保德县居民事务中心。县政府驻东关镇。
2023年辖5镇6乡222个行政村,全县常住人口为144218人。
大美山西欢迎你!
相关推荐
- 04-01电视机为什么有电流声(电视机出现杂音,这是怎么回事?)
- 04-01白芨为什么贵(现在农村最贵的药材有哪些?)
- 04-01为什么富贵竹养不活(富贵竹已被拉入黑名单,原因有4点)
- 04-01别墅为什么不好出手(二手别墅为何卖不掉?)
- 04-01鸿运当头为什么不红了(鸿运当头不红了怎么办)
- 03-31财运在哪个方向以哪里为标准(怎么找财位)
- 03-31冰箱为什么要定期除冰呢?
- 03-31为什么喜欢睡高枕头的原因(睡觉时,枕头越高越好)
- 03-31冰箱为什么流水(冰箱流水怎么回事?)
- 03-31为什么节能灯关了还会微亮(灯关掉了,还有微亮现象,怎么办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