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社会学角度认识“法律”的作用
在现在的法理学教科书上,对于“法律”的理解,大多表述为: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利益。这一观点当然没错,但对于法律的理解不应只限于此。从社会学角度提出:法律的功能在于为人们建立或保持一种大致可以确定的预期,以便利人们的交往、生活。把法律理解成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。这一角度具有重要意义。

首先这一角度有助于理解法律为何产生,理解古代中国在法律制定不太完备的情况下,为何仍能保持一种相对正常的运作不致出现混乱,以及明白为何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建设不可以依靠“法律移植”。本文将试图从这一角度分析这三个问题。
关于法律的产生,我们大概都知道“法律是由习惯演变而来的”。但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:为什么习惯会演变成法律?如果把法律单单理解成统治阶级的意志,似乎难以解答。但如果把法律当成是一种预期,那么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。
习惯,是指积久养成的一种生活方式,我这样做,就会有一个我可以预知的结果。所以“习惯”也是一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。在原始社会时期,法律还没有产生,各个部落中的人的行为就是靠着部落生活中所形成的“习惯”来调节,当有人违反“习惯”,便会扰乱大家对自己行为产生的结果的预知(比如:两个原始人在以物易物时,一个人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另一个人,但另一个人没有按照“习惯”把自己的东西交出去,而是拿了别人东西就跑了。这样是不是扰乱了他人的预期?),于是作为强制力的“社会舆论”便会对违法者施加制裁。所以原始社会时期的逻辑是这样的:违反习惯——扰乱大家预期——“社会舆论”制裁——恢复预期。

原始社会—靠习惯、舆论约束人的行为
但当原本几个散乱的小部落被统一,变成一个大部落之后。由于原先各部落习惯都不同,也就是大家做同一行为的预期结果都是不同的,大家的预期被打乱。而社会舆论也已经失灵,因为不同的部落对同一行为的评价甚至会截然相反。于是,迫使这个统一的大部落制定出适合各部落的“习惯”,重新稳定人们的预期,由于社会舆论失灵,为了强迫各部落接受,只能运用部落权力推行,“刑罚”便成为了新的强制力。于是,法律便这样产生了。这一逻辑变成:违反法律——扰乱人们的预期——遭受刑罚。
而在中国古代,由于是小农经济,每家每户都离不开土地,有可能一辈子从没离开过自己的小村庄。村中人一起生活几十年,日常生活中早已形成许多“不成文的习惯”,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行为存在一种稳定的预期。而且村中人不多,相互知根知底,如果有人扰乱“习惯”,村中人的舆论足以对其进行制裁。毕竟“抬头不见低头见。”所以,这里面并不需要国家法律的过多干预,其已经自成一体。因此,我国古代民法相对较少,因为不必要。

男耕女织—与外界交流少
再看回现在,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,但不能过于急功近利,以为通过“法律移植”(把外国先进法律移植到中国),就可以实现法治。法律来源于习惯,只有拥有相同的习惯(观念、语境、感情),大家才能产生一种同样的预期。外国与我们思想、情感、语境皆不同,强搬硬套,无法产生相应的预期,反而会与我国本土产生的“习惯”相抵触,扰乱预期。因此,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应该注重本土发展起来的“习惯”,将合适的、适合全国的制定成法律。因此,法制建设只能顺其自然,一步一脚印,不可操之过急。
相关推荐
- 08-12谈恋爱最忌讳的事情是什么(情侣之间最忌讳的7件事)
- 08-12失恋了怎么办才能最快走出来(教你7种快速走出失恋的方法!)
- 08-11妻子的什么表现说明她不再依赖你了(女人在婚姻里有三种现象)
- 08-11把你当成外人的老公会怎么对你(把你当成外人,有这样几种表现)
- 08-10男人对亏欠的女人会怎样(男人会因为愧疚而跟一个女生在一起吗)
- 08-10男朋友故意不回我信息怎么办
- 08-09怎样挽回射手男最有效(如何挽留太虐的射手座)
- 08-09女孩聊天说滚的含义是什么(女人用这2句“脏话”骂你,说明她很喜欢你)
- 06-07什么是固收类产品(什么是固收类资产)
- 06-06利息税是什么意思(个人债券投资中的利息税和避税操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