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态度娃娃的分析(从关系视觉解析《态度娃娃》中“应该思维”的成因及解决方案)
生活中,或许你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‘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’。但是,爱笑的女孩运气真的会好吗?当你遭遇了不如意的事情,你会一笑而过吗?或许一千个人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,我们总想让现实世界符合心中的规则,于是捏造出不同的理由来说服自己。
短片《态度娃娃》中的慧莉就是这样一个人,她为了迎合别人,让自己表现得懂事、大度,也用微笑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。让人可笑的是,在星探的帮助下,粉丝们争相模仿慧莉的微笑,剪一样的发型,突如其来的一切让慧莉很讨厌现在的自己,鼓起勇气撕掉微笑的假面时,却发现了面具背后的空洞,只不过是换了另外一个面具,她已经失去了自我。
这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短片,慧莉为了迎合他人,带着微笑的假面生活,最后迷失自我。但在我看来,这样的悲剧是她的“应该思维”造成的。她把自己当成了别人的愈合器,却让自己成了受害者,等到她悔悟过来,为时已晚。
什么是“应该思维”?它都有哪些表现?我将以慧莉为例,在第一部分进行阐述;在第二部分,我将结合“镜中我效应”,谈谈“应该思维”产生的深层次原因;第三部分,我将从关系视觉,结合《态度娃娃》和现实生活的案列,为你提供三个方法论,避免“应该思维”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01、什么是“应该思维”?它的本质是让人服从思维背后的规则,让人失去了自主性
佚名说,“人的思维一旦脱离自然法则就是愚蠢思维。这样的愚蠢思维还不如没有的好。有思维不一定就是好事情,愚蠢的思维反而害了人类,害了地球。”
这里的愚蠢思维我们可以理解为“应该思维”,它的本质是不接受真实的世界,企图让真实世界屈服于我们心中的规则,并且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,人就会推卸责任,想办法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,好让自己的行为解释得通。
比如,一个人每天只睡6个小时,周末都不休息,努力学习,处在学习状态也感到开心。如果一旦感觉效率变低,就会感到沮丧,甚至认为自己就该更加努力就可以摆脱这种心态。事实上,这样的心态存在“自我强迫”的特性,原因是“我应该努力”这种应该思维在作祟。

那在《态度娃娃》中,慧莉的“应该思维”是如何体现的呢?
- 小时候心爱的金鱼死了,明明很难过,却告诉自己应该大度,“再买一条就好了”,用微笑来掩盖内心的伤感;
- 星探认为自己的笑容甜美,想签合约,自己不好意思拒绝,应该配合一下,后来只能硬着头皮为自己的选择买单;
- 演唱会上鼓起勇气撕掉微笑的面具,粉丝却为此疯狂,不让粉丝伤心,是自己应该做的事,从此迷失了自我。
在“应该思维”的影响下,面临每一次选择,慧莉都会想办法说服自己“应该如此”,委屈求全迎合他人的要求,并且还给自己找了一个“正当”的借口。正因为如此,等到慧莉幡然醒悟,却发现为时已晚,从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微笑瓷娃娃。
在我看来,如果我们用“应该思维”来要求自己,满足他人的心愿,久而久之,就会活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中,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痛苦抱怨,有的人却潇洒自由的一个原因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“应该思维”的影响。很多时候,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,过多地照顾别人的感受,忽略了真实的自我,这种“假我”却又让人感到不自在。我们应该更多得反思,“真我”和“假我”之间,要如何平衡?

02、慧莉为什么会深陷“应该思维”的陷阱里?通过“镜中我效应”分析应该思维形成的深层次原因
心理学家卡伦·霍妮认为:人会陷入应该思维,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“自我”标准,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。
而人们理想中的自我通常是完美无瑕的。当人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,会感觉自己像个冒牌货,于是不断要求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靠近。换句话说,人会受到他人的“自我”标准影响,会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、态度、以及认知来对照自己,就像照镜子一样,很难从受他人的影响中独立出来。
比如,演员陈坤在节目《开奖啦》中演讲完之后说,上台时很紧张,因为害怕没有掌声。在陈坤的认知里,他的紧张来源于观众,如果观众给了掌声,他就认为自己讲得好,如果得不到掌声,他就变得没有自信。像这种别人的反馈形成我们的认知,心理学上称为“镜中我效应”。
“镜中我效应”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·霍顿·库利提出来的,他认为,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和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,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,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的感觉,是由别人的思想、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。
简单来说,别人的评价,态度就像一面镜子,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形成自己的认知,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评价或态度认识错误,或别人刻意制造一些错误的反馈,那我们形成的认知就是错误的。
那《态度娃娃》中慧莉的“应该思维”是如何受到“镜中我效应”的影响呢?
慧莉在别人的心目中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,也因为温暖的笑容得到大家的喜爱。金鱼死了,她用微笑掩盖一切,这样的行为符合大家心中的形象。别人的评论和看法,让慧莉的“自我观”发生巨大的改变。她从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,这种反馈让她形成了对自我判断的一个标准,并且通过这个标准去做了相应的行为。
按照“镜中我效应”的原理,我们可以看到,人们之所以怀有“应该思维”,是因为人的大多数认知都来自外界的反馈,并在这些反馈中刻意塑造自己的行为。只要能改变自我的认知或者对别人评价的好坏,就能改变自己的行为。
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说到:
“你追求于别人的认同,这是本能,人屈从于这种本能,所以无法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。所以,真正的自由,是拥有“被讨厌的勇气”。”
生活中,我们很容易陷入“应该思维”,当我们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反馈时,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全面考量。这也需要“被人讨厌的勇气”,但也因为有这个勇气,我们才能成为独立的自我,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。

03、如何逃离“应该思维”的带来的负面影响?从关系视觉,结合现实生活案例,分享三个方法论
英国诗人约翰·多恩曾经写过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可以自全。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,整体的一部分”。
也就是说,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中,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。关系不但塑造自我,还影响着自我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感、所行。因此,从关系视觉看,“应该思维”不是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他和周围人关系的产物。
那如何减少关系本身对个人的束缚,挣脱“应该思维”的陷阱呢?接下来,我将为你提供三个方法。
1.打破“焦点效应”,找回自己的感觉
焦点效应指的是: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。这种心理状态会让人过度地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。
但生活中的“焦点效应”无处不在。比如,朋友聚会时,希望大家都会多关注自己,多和自己聊天;发一条朋友圈,是不是会看别人的点赞和评论;上班时,不小心打破了杯子,认为自己做了丑事,感觉大家都会议论你。
但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,根本无暇顾及你在意的事情。你若太在意别人的看法,才会增加我们出丑的几率。因为,此时,你的心率会上升,心理情绪也受到极大的波动。
所以,打破“焦点效应”的关键是,给自己设置一个退出按钮。一旦陷入了你不熟悉、感觉自己被动的情境时,就要立刻检查你的独立性,看是否受到了别人的影响,找出束缚你的思维观念,及时给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找到一个出口。
因此,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,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事情,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做回自己能做的事情,而不管别人怎么样,也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,才是一个人一辈子应该修炼的心法。

2.跳出“优质世界”,区分愿望和现实
“优质世界”指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各种行为和现实有主观的看法和评判标准,并对生活的现实怀有一定的幻想。这些评判标准和美好幻想被称作“优质世界”。一旦“优质世界”的美好画面被破坏,个人就会感到无限痛苦,往往会认为这是对方的问题。
从这个角度上看,当人处于一段关系中,自己的“优质世界”是很难改变的。也就是说,人际交往中,人们都只是信息的传递者,至于如何行动,是信息接受者自己的选择,与他人无关。
比如,孩子不听话时,作为妈妈,很容易生气。她的潜意识中,“孩子应该听我的话”的愿望已经落空了,此时她的愿望已经超过了现实。当她沉浸在“应该思维”里,就看不到其他的解决方案了,所以她会生气。
如果放不下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设想,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,脑子里就会一直有很多“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样的图景”就会心生忧郁,愤怒和沮丧。
因此,当我们需要从“优质世界”中跳出来,区分愿望和现实。当我们想做成某一件事,就成为愿望的主人,可如果陷入“应该思维”,我们就只能服从“愿望”背后的规则,失去自主性。

3.懂得“认知不协调理论”,认清选择的错觉
“认知不协调理论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,他认为:自己的认知和外界的认知不一致时,就会造成一种不舒服的感觉。如果你身上发生了与你态度矛盾的行为,你的认知不协调会带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,迫使你改变态度,来缓解这种不舒服的状态。
仔细一看,“认知不协调理论”是其实在自欺欺人,它会让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,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错误。我们知道,在人际关系中,当对方的认知与自己的态度发生矛盾,人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,那假如在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出现时,能及时说“不”,承认自己的失误,勇于应对违背意愿的选择,就不会因为要掩盖自己的错误,来强迫自己改变态度。
《态度娃娃》中,慧莉心爱的金鱼死了,原本很难过,但是弟弟进了房间,看着她时,她忽然违背了自己的意愿,说出“没关系,再买一条就好了”,还给出一个笑容。看到弟弟的笑容,慧莉认为自己刚才的话是正确的,这样做维护了一个姐姐的形象,但我认为她的内心是不安的,为“金鱼死了,自己笑了”的行为自责。如果慧莉一开始,懂得“认知不协调理论”,把“一笑而过”的态度,看成选择的错觉,也许就不会成为只会微笑的瓷娃娃了。
每个人看待他人的行为时,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。当二者发生冲突,如果一味迁就别人,强迫自己改变原来的认知,就会降低自己的存在感,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。所以,要懂得“认知不协调理论”带来的危害,才能避免选择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。当我们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,并承认真实的自我时,才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。
相关推荐
- 04-01电视机为什么有电流声(电视机出现杂音,这是怎么回事?)
- 04-01白芨为什么贵(现在农村最贵的药材有哪些?)
- 04-01为什么富贵竹养不活(富贵竹已被拉入黑名单,原因有4点)
- 04-01别墅为什么不好出手(二手别墅为何卖不掉?)
- 04-01鸿运当头为什么不红了(鸿运当头不红了怎么办)
- 03-31财运在哪个方向以哪里为标准(怎么找财位)
- 03-31冰箱为什么要定期除冰呢?
- 03-31为什么喜欢睡高枕头的原因(睡觉时,枕头越高越好)
- 03-31冰箱为什么流水(冰箱流水怎么回事?)
- 03-31为什么节能灯关了还会微亮(灯关掉了,还有微亮现象,怎么办?)